孩子不上安親班,那麼要做什麼?

Baby Shower cake  

 

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曾有一個專題報導:「他們不上安親班,天天都快樂」,這是因為有一本「豆芽,不上安親班」的書,引起許多媽媽討論,記者也來採訪AB寶,她們不上安親班,那麼要做什麼呢?
「豆芽不上安親班」的作者請了一個家教帶孩子烤蛋糕、讀書、到郊外當志工撿垃圾…,不過,記者也評論說,請家教一個月要兩萬元,一般家庭或許負擔不起,於是他以我作為對照組,稱為「經濟版」的作法。
的確,我不只不用花昂貴的家教費用,連安親班的普羅大眾級費用都省下了,AB寶放學後,儘量參加學校或社區內的社團活動,不然就是到學校旁邊的市立圖書館分館作功課,等媽媽下班後接她們回家。
社團活動學的雖然似乎也是才藝,但是跟安親班或才藝班的才藝不太一樣,首先,因為社團活動幾乎是不花錢(與才藝班一堂課數百元近千元差非常多),所以學起來沒有「必須有進度有成績」的壓力,第二,社團裡多了很多人際互動,彼此之間是伙伴,而不是互相競爭的同學。

 AB寶當天的功課大部份在媽媽接回家之前在圖書館就寫完了,那麼回家後要做什麼呢?我們大概都會以「專案計劃」型的活動陪著她們作不同領域的探索。

 比如說,我們鼓勵她們參加各種校外的比賽。例如演講比賽,創作比賽,科學展覽比賽、扯鈴比賽…等等。每一次比賽,能可就會花上幾個星期甚至數個月時間的準備,因為這些挑戰與校內的成績或老師、同學不相干,因此沒有壓力(心情會是反正是課外的嘛!沒有得名也沒有關係)。

 也因為不上安親班,所以回家之後的時間都是「自己的」,所以即便學校的課業通常也可以做進一步較深入的探索,許多作業,也可以「小題大作」。比如說,寒暑假的作業,若是照著老師的要求,也許簡簡單單做二、三天就可以交卷,但是我們因為「時間多嘛」,所以寒暑假作業都可以做成一個較複雜的創作或一大冊的活動紀錄,老師看了高興,孩子也會很有成就感,六年下來,十二個寒暑假的紀錄厚厚十二冊,也是孩子往後生命中很好的紀念品與回憶。我們經常看著她們在翻閱自己前些年的寒暑假作業,表示她們也感受到紀錄的作用,或者文字可以達到的效果與影響力。

 最後我還是要再強調一下圖書館的好處,第一、免費的,第二、安全的,第三、讓孩子從小習慣使用公共資源,以及感受到被知識與文化所擁抱的氛圍。

 因此,我們一定要呼籲各級政府好好重視圖書館,給予較多的經費與專業管理人員,若是你所處的鄉鎮或社區沒有夠好的圖書館,一定要跟民意代表與政府首長表達我們的意見,讓政府的錢用在真正該花的地方。<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前幾個月中旬周六上午,荒野創會的老伙伴方宏聲與李昭慧到診所來作牙齒的定期保健時,順便問我說:「到底讓孩子獨自待在圖書館安全嗎?」昭慧特別提到她們一
群媽媽們在社群網站與BBS站針對我在「教養可以這浪漫」書中的這個作法,有許多激烈的論戰,反對的人擔心是否安全,甚至質疑沒有父母陪伴是否違反了兒童福利法?

剛好當天下午我應邀到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的每月一書講座演講,就當面請教了曾淑賢館長及負責安全的人事處主管,我詢問他們這些年來,在台北市八十多個公立圖書館中有沒有發生過兒童被侵害的事件?
人事主管說,館裏面雖然大部份地方裝有監視器,但是還是會有些死角,這些年的確也有些小小的騷擾事件,比如說有不明的流浪漢跑進來故意暴露身體或者
碰觸別人,但是這些小騷擾大概當場就被制止與處理,好像也沒有其他更嚴重的侵擾。我想,或許所有的公共場所對於這些精神狀態有點問題的人,臨時跑進來所造成的擾動,恐怕都是很難避免的。

我覺得圖書館比開放性的公共場所安全得多,主要是圖書館有許多管理人員在場,唯一要特別注意的或許是上廁所時最好要結伴(我們家雙胞胎的好處是至少有伴),最好教導孩子上廁所時要跟著館內的大人一起去,不要獨自一個人在廁所裏,若真的一直沒有人上廁所,就要拜託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幫忙注意一下。

 兒童福利法規定的是不能讓十歲以下的幼童獨自一個人待在家裏。圖書館裏如果有兒童閱覽室,裏面一定會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合格公務員陪伴,當然不會違反兒童福利法。

 不過,若是要讓孩子下課後就到圖書館裏作功課、看書、上網查資料,有一個很重要的訓練,就是孩子要先養成自制、自律與自動的精神。因此,也許要有漸近式的作法,比如說剛開始在家長陪伴下一個星期去一、二次,除了教導他們如何使用圖書館的設備與資料之外,也陪著讓他們也認識或熟悉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等到他們習慣圖書館之後,也許上了小學三、四年級,再放手讓他們放學自己去。

至於會不會被壞人所誘拐,我想這好像不是孩子在什麼場所比較容易發生的問題,而是我們本來就得教導孩子如何觀察判斷與隨機應變
後面我摘錄「教養可以這麼浪漫」書中我曾寫過的一段話,給大家參考。(第162頁)
有許多家長被報紙層出不窮的綁架搶劫的報導所嚇到,在戒慎恐懼之下,不免教導孩子把所有陌生人當成壞人。可是我總覺得,與其從小就要孩子處處防備別
人,拒絕與任何不熟悉的人接觸,不如教導他們敏銳的觀察能力,良好的判斷力以及臨機應變的能力,才不會表面上雖然保護了孩子身體的安全,卻犧牲了心靈的純真。
 
當然,我們也不會天真到相信或期待一個沒有壞人的社會,但是我更無法忍受或想像讓孩子把社會上大部分人當作壞人的教養方式。

 若是為了所謂安全,不准孩子探索世界,只會養成孩子退縮冷漠的性格,都麼我們如何期待他們去關懷他人,去主動發現自己生命中更深刻的意義與成長的快樂呢?

 尤其常常會聽到父母親大聲警告孩子:「小心!」「不要亂跑!」「注意,不要掉下來!」這種負面的命令對孩子不但沒有幫助,只會讓孩子滿腦子只想到別闖禍,而把自己嚇得要死。

 大多時候,大多數的孩子真的不知道怎樣才是安全的,因此父母下命令時一定要說得清楚而明確。與其說「當心車子!」,不如說「走在白線右邊」;呼喊「小
心,不要掉下來!」,不如說「右手握好樹枝,左腳踩在樹幹上」;一定要讓孩子能夠想像「該去做什麼」,而非「不去做什麼」。

 其實讓孩子遠離危險,不如教他們如何面對危險,通常愈是危險的地方,往往也愈安全,因為我們知道如何面對危險,這種準備與勇氣就已經減少可能產生的意外,因為未知與無知才是孩子生活中真正可怕的危險。

 外國教養方式通常是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就先教該怎麼摔跤才不會受傷,而台灣的父母通常是避免孩子摔跤。前者會讓孩子積極進取且懂得保護自己,而後者只會養成逃避的習慣以及碰到意外只會惶然無措。

 

 


(圖文引用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樂日本代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